为了进一步打破他们的恐惧心理,秦钧跳回到地面指着母马说:“无角的大羊,带着人走!”

    然后,他叫来一个半大小子,把他抱起来放在了马背上!

    “啊呜~~光啦!光啦!”

    那男孩刚开始有点害怕,但很快就在马背上发出欢呼。

    有了男孩的演示,“无角大羊”的神秘感顿时被打破,村民们开始大着胆子拉出兽栏里的其他马匹,尝试着骑到它们的背上。

    这个过程当然是乱糟糟的,有人不小心摔倒在地上,还有马匹受惊试图逃跑,一群村民一起合力才拉住。最后他们终于掌握了一种“骑法”,那就是两个人轮流配合,一个人坐在马背上,另一个人牵着马遛弯。

    秦钧骑到了另一匹马上,带着村民一起来到了外面的树林。

    在树林边上,他大声地呼喊:“鱼骨,归家了!”

    “鱼骨,归家了!”其他村民跟着喊叫,然后嘻嘻哈哈地笑了起来。

    鱼骨带着两个女人,战战兢兢地站在树林边缘,努力确认了好久才大着胆子走出来,惊奇地看着秦钧和其他骑马的村民。

    “归家了!”秦钧发出号令,带着村民回到村子里。

    这样骑马走路,还是挺好玩的。

    就是没有马鞍,而自己也没有裤子,有点硌着蛋……

    再感觉到空悬的双脚,秦钧忍不住想到:要不要把马镫搞出来?

    马镫的发明是极简单的,人类历史上几乎没有比这更简单的重大发明,但它对文明的影响却又非常深远。

    另一个重要发明是高桥马鞍,它和马镫的关系是互为配合的。

    历史上高桥马鞍先出现,但这不代表它是马镫的前提。

    用木头做个脚踏板,用绳子绑在马的两侧,相比起两脚悬空就是巨大的改善!

    假如“硬核骑马”是10分,高桥马鞍加金属马镫是100分,那搞个软鞍加木制马镫至少也能有60分。

    不过这个念头,很快就被秦钧打消!

    现实历史中马镫的出现,应该是在三国后期到西晋期间,之后北方草原就成为了中原王朝挥之不去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