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之下养蚕就复杂得多,因为这涉及到生物的基因突变,又是一项旷日持久的生物工程!

    秦钧先找到了桑树,然后向大河流域的各部落发布悬赏,寻找生长在这种树上而且可以吐丝结茧的虫子。

    这个悬赏令发布没多久,就有一个部落进献了一种棕色的野虫。

    据说这种虫子在大江流域颇为常见,除了桑树之外还能生长在榕树、构树、柞树上,可以吐丝结出黄色的茧。

    对照自己查过的资料,秦钧判断这应该就是野桑蚕了。

    在现代社会,野桑蚕是一种害虫,不过它们却是家蚕的祖先。

    把这种虫子养个几百年,期间不断进行品种筛选,或许就可以得到白白嫩嫩的家蚕。

    拿着一些野桑蚕茧,秦钧开始尝试缫(ā)丝。

    把这些虫茧外层的杂乱丝绪,也就是“茧衣”剥掉放入水中熬煮,烧开之后堵住炉口让火小下来,挑选七个蚕茧把它们的“头绪”找出,聚合在一起穿过一个光滑的青铜小孔,缠绕在一个三角形木框上。

    这样不断从茧上把丝抽出,秦钧得到了一根几百米长的淡黄色生丝。

    丝的质量肯定是不如家蚕丝的,不过已经达到了“可以利用”的程度,这样的话秦钧就可以放心了。

    人类不可能无缘无故去驯服一种虫子,除非它们已经显现出某种价值。

    如果野桑蚕的丝完全无用,难道让秦钧再搞出一种宗教仪式,迫使后人去饲养、驯服它们?

    缫出“洪荒第一根生丝”,秦钧就把这个技艺教给了族人。

    而他自己,则是玩起了蜂蜡。

    这期间为了养蜂,族人在各地猎取了不少蜂巢。

    把这些蜂巢放在一个圆木桶里,用特制的木架摇摆旋转,依靠离心作用把里面的蜂蜜甩出来。

    剩下的蜂巢放在热水里熬煮,熔化之后以双层麻布多次过滤去除杂质。

    干净的液体静置冷却,上面就会浮起一层黄色的蜂蜡。

    蜂蜡可以做蜡烛,古代的蜡烛就是用蜂蜡制成,所以贵不是没有原因的。

    另外蜂蜡还可以吃,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至于味道……有个成语叫“味同嚼蜡”,所以想想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