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曼知道,能让吕克贝松几人看重的自然不像他外表那么普通,也不拿捏姿态,恭敬的伸手问候。

    两人握手,老人笑得很开心,“叫我埃德蒙就好了,大家都这么叫我。”

    听到这个名字,莱曼还有些懵,但瑞恩却是知道的。

    这人当过导演,当过编剧,但不算很有名,可他人脉很广,是戛纳组委会的重要成员,今年的评审团名单就是他主持着定下的,也是他想要邀请莱曼担任评委,算是电影界的老前辈。

    抽空,瑞恩提点了一下埃德蒙的来历,也让莱曼耐心的与他交谈。

    这等人物,虽然没财没名,公众面前完全不显,但对法国电影圈来说,却是不可得罪的一位,而且老人挺热情的,让人心生好感。

    或许也正是他的这种性格,才能进入戛纳组委会。

    而吕克贝松引荐这位,也是抱着送人情的态势。

    一来,是莱曼的电影确实有资格拿奖,竞争力很高,加上组委会的许多评委也很喜欢扶持法国电影人,顺水推舟;二来,便是加深合作。

    虽说戛纳电影节的大奖评选是每年的评审团评定,但其实不可能绕过组委会,再怎么样,也要与组委会通气。

    是以,埃德蒙的友情对莱曼入选评奖的作品有很大的助力。

    毕竟,戛纳电影节靠关系拿奖早就不是什么秘密,就跟奥斯卡的公关一样,都存在人情上面的极大变数,而非单纯的影片质量。

    无论是此前还是以后,这种电影节的“不公”一直存在,且无论哪个电影节。

    原时空里,这一届可是闹出过笑话的。

    莱曼也不会奢望什么都不做就能等着拿奖,那可太天真了。

    哪怕这一届的入围名单莱曼就没见着什么很厉害的对手,《老无所依》已经是算很优秀了,但,人情和公关依旧必不可少。

    而埃德蒙呢,也确实很看重莱曼。

    因为他觉得莱曼这面旗帜能很大程度上的为法国电影人扬名——好莱坞毕竟是全世界都关注的焦点,哪怕法国文艺界一直不承认,也不得不服人家的影响力。

    是以,这场闲谈是一个心思如此,一个有意结交,很快就聊熟了。

    聊熟之后,埃德蒙看着莱曼,忽然问出了一个潜藏在心底很是好奇的问题,“你的电影我都看过,虽然有几部过于商业,情节渲染力不够,但论表现力也绝对优秀,但是莱曼,你为什么从没拍过一部很法国的电影?”

    埃德蒙确实很想明白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