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阳关三叠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诗佛”之称的王维不仅写下关于若羌的《出塞诗》,一如:“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还写下《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名篇。

    王维不仅是山水田园诗人,更是一名精通诗歌与韵律的大家,他不仅绘画技艺了得,更可以从画中看出弹奏的曲子。

    据说当时有一位客人拿了一副奏乐图给王维看,要求王维猜测这幅画绘制的曲子名称,王维告诉客人,这张画图描绘的是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的情景。客人不相信王维的话,便找来琴师演奏,发现果然是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

    王维不仅是诗画双绝,更是公主的恋人,传言王维在岐王的安排下扮作弹奏琵琶的伶人,他为公主歌唱自己创作的郁轮袍,并且是自己弹琵琶来伴奏。王维也因此得到了公主的赏识,并且公主觉得王维文采卓绝,便向张九皋推荐人才,不久王维成为大唐第一名的进士。

    由于王维精通音律,他将《送元二使安西》的作品交给伶人,伶人按照王维的建议,采取诗句叠唱的方式,也因此,《送元二使安西》配的曲子便成为《阳关曲》,又因为是叠唱三次的方式,又称之为阳关三叠。

    据资料记载,《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一种大型传统古典音乐,汇集歌、诗、乐、舞、唱、奏于一身。《十二木卡姆》融合了库车、喀什、吐鲁番、哈密、和田的音乐。

    “木卡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只是代表经过规整的某个古典音乐套曲的专用名称,十二木卡姆便是指的十二种套曲,分别是拉克、且比亚特、木夏维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介姆、乌夏克、巴亚提、纳瓦、斯尕、依拉克。2006年5月20日,十二木卡姆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二木卡姆》的来源有一个传说,传言,在维吾尔族祖先从事钓鱼、打猎、放牧的时期,他们在旷野、山间、草地、溪水旁边即兴创造了一些充满感情的歌曲,这种歌曲叫作“博亚万”,它的意思是“旷野之歌”。

    《二十四史》也有关于木卡姆的记载,史书记载哈密地区有摩诃兜勒这首大曲。摩诃兜勒曾经被编入隋唐燕乐,又被唤做九部乐或者十步乐,包括“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等,此时琵琶、唢呐、管子、二胡等外来乐器也逐渐在中原普及。

    史学家认为,“摩诃兜勒”最早见于晋代崔豹的《古今注》,后来见于唐代房玄龄撰写的《晋书》,《摩诃兜勒》传言是张骞带回来的胡曲,随后经过汉朝声乐大家李延年重新创作后流传下来,也因此《摩诃兜勒》又衍生出新声二十八解。汉和帝刘肇将这个曲子推广到边疆战士,西域驻守的万人将军都知道这首曲子。

    《十二木卡姆》曲目被整合起来是阿曼尼沙汗的成果,她是叶尔羌汗国第二代汗王拉失德汗的王妃,她能歌善舞、能诗能文,是十六世纪杰出的维吾尔族女诗人,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的搜集、整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