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年,依旧是汉朝国丧之时,就在耿恭等人创造“十三将士归玉门”史诗级伟大事件时,焉耆国趁机围攻刚刚建立起来的西域都护府,更是杀死了西域都护陈睦。正出使西域的班超孤立无援,在疏勒国,班超与疏勒王形成掎角之势,两个人首尾呼应,在这里苦苦抵抗着龟兹、姑墨的进攻,汉朝附属国疏勒岌岌可危。

    刚刚登基的汉章帝刘炟担心班超在边疆孤立无援,在爱护贤臣之心的作用下,便下旨要求班超尽快回到东汉王朝,此时疏勒全国陷入了恐慌之中。

    班超明白若是他回到大汉,疏勒便会被龟兹灭国,当看到疏勒国都尉黎弇为留住他而拔剑自刎后,班超决定前往于阗国申请援兵。

    当班超到达于阗国后,于阗王与百姓如同疏勒国一样,也是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于阗王也担心班超一走,龟兹国便会灭掉于阗国。

    于阗国的百姓甚至抱住班超的马腿,挽留班超留下来,班超见状便留在了西域,决定完成自己立功西域、保护丝绸之路的宏愿,于是重返疏勒,决心与龟兹、姑墨血战到底。

    班超才回到疏勒国,疏勒国两座城池已经与尉头国联合起来准备制造叛乱,班超擒拿反叛首领,率兵击破尉头国,斩杀了六百多人,顷刻间扭转了疏勒国的时局,使得疏勒国重返安定。

    公元78年,班超征召西域各个附属国士兵一万多人,带兵攻打姑墨国,攻克姑墨国之后,斩杀七百多人,利用地形优势孤立龟兹国。

    龟兹国又称曲先、丘慈,龟兹国以库车为中心,东起塔里木盆地北缘,西至喀什地区,北靠天山,南靠近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也就是现在新疆的库车、拜城、新和、沙雅、轮台县一带。

    龟兹国地处西域诸国北道重要交通要道,东边与焉耆国接壤,西边与姑墨国接壤,北边与乌孙国接壤,是西域诸国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龟兹国其实跟汉朝还是颇有渊源的,提到龟兹国的渊源就要先清楚乌孙国与汉朝的关系。

    乌孙国位于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流域,乌孙王曾经联合匈奴赶走了大月氏,之后乌孙国居民便在祁连山脉旁边的河西走廊放马牧羊。

    先秦时期,乌孙国被称之为昆戎,乌孙王又称之为昆邪王、浑邪王。匈奴吞并乌孙国后,因为昆邪王与昆仑山的昆字冲突,犯了忌讳,于是将昆邪王改为乌孙王,乌孙国的国号由此诞生。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的马邑之战爆发,乌孙国被打的连连败退,张骞出使西域之时,他认为联合乌孙国能够切断匈奴的右臂,于是张骞拉拢乌孙国,改乌孙王的尊称为昆莫,并且派遣刘建之女刘细君下嫁乌孙王猎骄靡,刘细君便是江都公主。

    据史料记载,刘细君曾祖父便是“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刘启,爷爷是汉武帝刘彻的哥哥江都易王刘非,父亲则是参与叛乱未遂的江都王刘建,由于父亲曾经谋反未遂,所以刘细君曾经一度被贬为庶人。

    刘细君作为和亲公主,嫁给语言不通又年老的乌孙王猎骄靡,其实她的内心是寂寥而又凄凉的,也因此,刘细君才会做《悲愁歌》,写下“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的话语。

    乌孙国是父死子孙代的传统,刘细君在老一辈的乌孙王猎骄靡去世后,按照传统,在汉武帝刘彻的授意下嫁给了猎骄靡的孙子军须靡,老乌孙王去世后,军须靡成为新一代的乌孙王。刘细君在悲苦之下,仅仅活了五年就撒手人寰。

    汉武帝刘彻在接到刘细君去世的消息后,又派遣一位汉朝公主与乌孙王军须靡和亲,这边是解忧公主。刘解忧的祖父是楚王刘戊,刘戊是汉高祖刘邦的四弟的孙子,也因此,解忧公主虽然是宗室之女,却已经不是汉文帝刘启这一支子所出的公主。解忧公主刘解忧与江都公主刘细君一样,都是因为父亲参加叛乱而成为罪臣之女。

    尽管同样是罪臣之女,同样是刘氏宗族的公主,刘解忧比刘细君看得更长远,在历史上的影响力也更大。

    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军须靡不久,军须靡便去世,军须靡的弟弟翁归靡成为新一代的乌孙王,作为兄死弟代的传统,解忧公主又嫁给了新一代的乌孙王翁归靡。

    汉昭帝刘弗陵末年,乌孙曾经受到匈奴和车师的攻击,解忧公主亲自上书请求西汉王朝出兵相救。由于此时西汉王朝君主正经历海昏侯刘贺到汉宣帝刘询的交替,于是乌孙苦苦支撑了几年。

    等到汉宣帝刘询登基为帝,解忧公主与乌孙王一起派使者请求西汉王朝发兵驰援,汉宣帝刘询发十五万骑兵,协助乌孙国作战。公元前71年,匈奴大败,至此匈奴由盛转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