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方案最典型的应用项目,就是星盘通信系统,运行在近地轨道210~370公里之间的星盘危险,将这个方案用得炉火纯青。

    但是这种激光辐射散热方案,也不能将卫星内部的热量,百分百散发出去。

    特别是电路、芯片中释放出来废热,虽然可以通过温差发电模块,回收一部分,但仍然有一部分残留。

    因此航天器内部,都配备了一个氢海绵吸热罐,可以用氢海绵中的氢吸热,然后将高温氢气送入激光推进器中,作为推进器工质使用。

    这个方案麻烦的地方,就是要定期更换氢海绵罐。

    幸好现在大中华区在航天领域,已经可以做到近地轨道3~8万吨/年,同步轨道05~15万吨/年,月球轨道02~07万吨/年。

    这个年有效载荷,在当前的航天发展中,已经处于高度领先的地位,有相对充沛的有效载荷,定期更换航天器的一些耗材,也是可以选择的。

    但现在有了常温超导体,航天器的散热问题,将变得越来越小,而且可以提高航天器的电利用率。

    要知道,当前的电能综合利用率,已经被人类开发的极致,接下来别说1的提升了,就算是01的提升,都困难重重。

    而常温超导体的实用化,可以将系统的综合电能利用率,提升8~15,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进步,一个不亚于可控核聚变的技术。

    可控核聚变让人类获得充沛的能源,而常温超导体,则让人类的电能利用率,提升到极致。

    在黄修远看了,人类不仅仅要获得更多的电能,也要充分高效的利用电能。

    如果本土的输电线路,都改造成为常温超导体,就算是当前的发电量不变,也会多出14万亿千瓦时的电能。

    更何况整个大中华区内,随着各大电网通力合作,将一部分落后地区的小电网整合后,整体年发电量已经达到了187138万亿千瓦时。

    半天的电能无效损耗平均在11左右,但东南亚地区的电能无效损耗,却平均在15~25左右。

    其他的东北亚、大洋洲,也有7~12的无效损耗。

    电网的无效损耗,不仅仅浪费能量,也加大了电力系统的综合成本。

    如果可以将这部分无效损耗利用起来,相当于电力系统的综合成本,可以压低20~30左右。

    什么是革命性的技术?

    这就是革命性的技术,足以改变世界的格局。

    对于这种技术的推出,黄修远和一众高层,都是非常小心谨慎的,避免一下子破坏目前的脆弱平衡,引发难以预测的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