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他们觉得中国就应该是满大街的自行车,没有高楼大厦,国民每天都跟在菜市场讲价一样的叽叽歪歪,愚昧而且落后。

    他们喜欢看《秋菊打官司》,喜欢看《一个都不能少》,喜欢看《霸王别姬》这样的电影。

    因为这些电影,符合他们脑袋里的中国形象。

    《霸王别姬》为什么在国际上声誉如此之高,还拿了迄今为止唯一一座华语电影的金棕榈?

    不就是因为它拍出了外国人想看到的一切东西么。

    贾璋柯的《小武》本质上也是此类的电影,但不同之处就是,他的表现手法更真实,也更贴近真实的中国底层社会,而不是像第五代那样,总是凭空臆想出一些畸形的农村爱情故事。

    他做的,仅仅是把这些生活在现代社会关系下的人呈现出来。

    就如《电影手册》评价老贾: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

    “我跟他说过,等有一天他结婚了,送他六斤钱。”

    褚青听着自己像模像样的汾阳话不禁一笑。

    其实他看这种说着中文配英文字幕的电影很不习惯,他一边看一边比对,拍摄时的点点滴滴都浮现了出来。

    还有很多当时不知道老贾为啥要拍的废镜头,在电影中一看都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个结构,能起到这种作用。

    他看着荧幕上那个带着大眼镜,穿着不合身西装的小武,感觉又奇妙又陌生。他看过那么多影视剧,还是第一次切实感受到这种光影的幻妙与神奇。

    镜头一次次扫过那座呆了两个月的小县城,几乎每天都经过的街道,常去的小馆子,甚至自己还去剪过一次头的发屋……

    一种莫名的成就感从心底生出来,那是任何事物都比不了的一种成就感,如果非要具体说,那就是……创造。

    他创造了小武,创造了他的人生,创造了他的喜怒哀愁,创造了他失落的爱情。那不是一段荧幕影像,不是一个电影人物,而是活生生的,血肉与灵魂都跟自己息息相连的生命。

    这种感觉,真是美妙的让褚青觉着自己的生命都充满了鲜活与色彩,这种感觉让他热血沸腾,甚至每个细胞都在跳动。

    小武、梅梅、小勇、更胜……这一个个人物仿佛就生活在自己身边,展现着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电影,电影……

    原来,这种感觉,就叫做电影。

    “老贾!”褚青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