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皇上,您才登基。怎能将临机大权交于臣子,这有违祖制,与礼不合。”

    赵桓对于大臣的谏言混不理会。他走到李纲跟前:“此刻乃我大宋危急存亡时刻。危机时刻当用事出从权之法。朕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朕把京城交给你,把大宋交给你,朕把自己的性命也交给了你。”

    李纲跪在地上泣不成声:“皇上信任微臣,臣定当万死以报皇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赵桓拍了拍李纲的肩膀:“但愿朕没有看错人。”

    这时李邦彦等几位大臣被搀扶着走了进来。其实是被侍卫架进来的,因为他们已经无法站立。

    赵桓又走到李邦彦身边:“李爱卿,这板子的滋味如何呀?”

    “皇,皇上。您这是滥用私刑,自有御史记录今日之事。我要到太上皇那里告你。”没想到这李邦彦居然如此硬气。

    赵桓哈哈大笑:“好啊,随你去告。不妨告诉你李邦彦,你是朝廷重臣。我大宋不缺重臣,缺的是贤臣。御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朕百年之后两腿一瞪,留给后人评说去吧。你也可以告诉天下的士大夫,让天下人评评理。朕打你的板子该是不该。”

    “皇上,怕你防民口与川吧。”李彦邦还是不服气,毕竟他是大宋右相少宰。就因为一句谏言无端挨了二十大板,而且这谏言向来是大宋历朝立国之本。

    自太祖皇帝起,大宋就一直割地赔款以换得国家安定。自己的这一条谏言并无不妥之处。

    赵桓仰天打个哈哈:“那朕就不妨再下一道旨意:天下百姓,文武百官,以后无论如何评价朕,无论对朕个人有何谏言,朕皆不怪罪。”

    “皇上金口玉言。”

    “快马一鞭。”

    “微臣谢皇上杖责之惩。”

    赵桓想的太天真了,他还是太年轻。不知道他的这一条旨意带给他的将是无穷的烦恼。

    对于这些这朝政上摸爬滚打多年的大臣,他们的世故与圆滑非赵桓所能想象。

    不几日,整个京城就已经传遍。新登基皇帝赵桓,为泄私愤无端杖责当朝宰相,百姓皆称其为狗皇帝。

    反正皇帝早已下旨,无论民间如何评价指责,皆不怪罪。

    于是士大夫们都开始摩拳擦掌,纷纷上书指责赵桓的不是。

    士大夫们都是饱读诗书,极尽挖苦之能事。有指桑骂槐者,有引据经史骂无道昏君者,更有甚者直呼其名。

    这些个士大夫们目的只有一个,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