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讨董时,张邈、刘岱、曹操等共在酸枣,曹操对诸将提出过击董的谋略,虽因诸将不肯进战,所以没能得以施行,但对曹操的军略能力,刘岱却是已经知道,此亦是他为何坚决命令曹操来须昌会师,不许他去和鲍信合兵的一个缘由,他正是欲借重曹操之力,此时听了曹操“鼓舞士气”的建议,遂顺水推舟,希望曹操能够担负起这个任务。

    曹操慨然说道:“明公有令,操何敢辞?”

    刘岱大喜,拊手说道:“君有何需?尽管与我言来。”

    “治中,东平人,闻毕子信现於明公部中,此二君熟知地方,明公如能暂借与操,别无所需。”

    治中万潜是东平人氏,毕子信名谌,也是东平人,现於郡府任功曹职,李瓒虽没有亲自来见刘岱,但也不好只遣数百郡兵相助,因此,把毕谌派了来。这两个人都是东平土著,既有名望,又熟悉人情、地形,如能从刘岱那里把他俩借来,对曹操的进战会大有裨益的。

    刘岱一口应允,说道:“等会儿我就叫他俩去你的军中。”

    “有此二君相助,明公就请在营中稍候,五日之内,必有捷讯!”

    “那我就候你的佳音了!”

    辞别刘岱,曹操回到自家军中。

    夏侯渊等已找好了筑营的地点,兵士们趁夜色未至,先粗略地划定营区,在外边设立警戒,在内搭建帐篷,以免得今晚露宿。伙夫们以曲为单位,纷纷燃火造饭,炊烟於各处袅袅升起。

    远处有条小河,河边树木茂盛,一些兵士往返河与营地,取水给本部用。暮色渐浓,风里带着水气和凉意,吹拂过来,甚是舒悦,把一天行军的炎热和疲累都好像尽数吹去了。

    曹操行於各部,抚慰兵士,看到有的兵卒脱下鞋子,坐在地上,互相给对方挑脚上的水泡,吩咐从行在侧的主簿薛悌:“叫各部传令,命多煮热水,一来饮用,二来给兵卒泡脚。”

    薛悌应诺,写下军令,使人送去给各部的校尉。

    曹操军中的兵士有丹阳人,有淮泗子弟,有东郡人,也有他老家谯县的乡人,时而碰到相熟的,曹操往往会停下脚步,与之笑叙片刻。

    他不拘礼节,随口几句戏谑的话就能引得周围一片人的欢声大笑。

    巡完了夏侯渊、曹仁等部,夜色悄然来至,曹操正要接着去他长子曹昂的部中看一看,顺便在曹昂那里吃个晚饭,说些父子间的话语,陈宫在几个兵士的护从下,急匆匆地寻了过来。

    “明公,治中万君、东平功曹毕君来了。”

    “在哪里?”

    “在将帐等候明公。”

    曹操改变了计划,不再去曹昂部中,叫陈宫与自己一起,赶去将帐,边走边问道:“万君、毕君吃过饭了么?”

    “这个没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