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中华”四个字,朱国祥已经听得耳朵起茧了,但文武百官却是第一次见到。

    至于西夏使者,得知大明使用这个年号,第一反应是感到恐慌不安。

    ……

    大明复兴中华元年,西元1133年。

    献俘大典还在准备当中,朱铭第一次作为皇帝主持殿试。

    今年的殿试题目,翻译成白话就是:“上古神州有诸夏,也有蛮夷戎狄。那时的中国,特指中原一丢丢。现在的中国,已经北抵大漠、南至沧海。那时的蛮夷戎狄,后代很多都变成中国人。他们居住的土地,也都已经成了中国。这是为什么呢?”

    “而今中国之内,有汉,有羌,有奚,有吐蕃,有契丹,有党项,有女真,有回鹘……各族共居中国,是否可以混为一大族?又该如何混一族裔?”

    “中国之外,亦有汉唐故土未复。是否该收复故土,又该如何统治那里的各族?”

    “皇帝对此感到很疑惑,请各位考生详细议论之。”

    上次全国性的兴大狱,杀头、流放、坐牢了许多官员。如今又收复大片国土,更是需要官员治理。

    因此今年的进士名额很多,足足录取四百人。

    朱铭扫视大殿内的考生,有的抓耳挠腮,有的奋笔疾书,还有的在偷偷观察皇帝。

    能参加殿试的士子都很聪明,他们拿到题目之后,第一反应就跟年号对上。

    年号都是有寓意的,代表着朝廷的执政方针或美好愿景。

    殿试题目也有来头,必为此时皇帝关注的问题。

    年号与殿试两相结合,还能想不明白吗?

    三日之后,阅卷大臣们把考试结果送来。

    朱铭懒得听他们诵读,直接拿到手里自己看。

    前几名都写得文采斐然,而且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内容都差不多,只不过侧重点不同,无非是族源血脉、武力征服、德治教化等等。

    一直看到第十八名的卷子,朱铭觉得有点新意。

    这张答卷的文笔相对朴实,而且典故也不多,能被皇帝看到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