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那些壁画,在此时的沙州并不稀奇,好多当地石窟都有同类型作品。

    十几个翰林院画家到了沙州,分散在六处石窟临摹,莫高窟只是其中一处。当然,莫高窟的画家最多,因为有人发现了碑刻《莫高窟记》,知道这里正是太上皇点名的地方。

    由于大明朝廷抑制佛教,整个沙州的石窟建设全部停工,许多小窟甚至渐渐荒废,连附近的寺庙都被取缔。

    但在几处大窟,依旧有信徒来礼佛上香。

    周琮今年三十二岁,已在沙州临摹壁画五年,每年只能跟妻子通信两次。

    这差事挺苦逼的,但周琮并不抱怨。

    他师从名家李唐,只是一个记名弟子。画技还行,却也只是还行,在翰林画院排不上号,能在沙洲精进画艺,对他今后的发展有巨大帮助。

    这里的壁画很多,周琮尤喜魏晋和盛唐风格。

    他们平时住在莫高窟东边的千佛寺,那里原有僧众二百余,现在只剩几十个了。其余僧人被迫还俗,跟汉人移民一起分田耕种。

    被聘来开凿石窟的工匠,也全都在官府登记,被统一分配到各地重新落户。

    整个沙州大大小小的石窟群,从南北朝至今,只在战乱时长期停工。一旦到了和平年月,就有僧众或信徒筹款开凿新窟,历史上一直开凿到元朝灭亡为止。

    又是新的一天,周琮和小伙伴们去上工。

    他们还在寺内雇佣了僧人充当杂役,做些帮忙搬运东西的杂活。

    就快下雪了,天气有点冷。

    周琮临摹了一上午,手脚冰冷跑出来活动,蹦蹦跳跳的跟朋友聊天。

    “履道兄何时回京?”周琮问道。

    刘存中说:“明年开春便回。再不回家,儿女都不认识爹了。”

    周琮说道:“我也打算开春回去。”

    朱国祥并没有规定时间,只在翰林画院随口一提,翰林院就派了十多个画家过来。

    刘存中说道:“回家歇息一阵,我就申请去别的佛窟。天下名窟那么多,肯定有画风迥异的。在这莫高窟我收获颇多,今后到全国各地转转,博采众长说不定能融会贯通。”

    周琮赞道:“履道兄好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