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有一百多人,受不了繁重的税役,完全是主动来投靠的。

    小河汇入汉江的地方,已经建好简易码头。

    工程量不大不小,先把江边地皮平整出来,在水中砸下木头柱子,支起几块用于靠船的长木板。

    朱国祥也不再住山上,带着村委班子集体搬到江边,山寨里只留了藤甲藤牌作坊。

    白崇文指着岸边的一排茅草屋:“那便是朱探花家。”

    两位报喜官差,瞬间心头一凉。

    住茅草屋的人家,能给得起几个喜钱?

    主要是大明村正在大搞基建,而且人口增速太快,抽不出更多人力物力建大屋。

    朱国祥的新宅子,还有刚落成的村学,全都是临时搭建的茅草屋。

    今年不但修了简易码头,且新挖了一口堰塘,还在开凿废茶山通往码头这边的灌渠。

    也不能叫废茶山,因为已经清理出来。

    大部分老茶树,继续采摘制茶。

    也有一些老茶树,被砍了重新种下茶树苗。

    一轮一轮替换,老茶树全都要换成新茶树,这样才能保证产量和质量。

    官差们靠船登岸,却见最近一排茅屋,挂着“大明村客店”的招牌。

    一个官差笑道:“这是俺见过最简陋的客店,居然还真有人住下?”

    白崇文介绍说:“来往于汉水的客商,如果天色已晚,会选择在此落脚歇息。江边停着的那几艘,便是前往洋州的商船。”

    白崇文望着绵延向东的大量茅草屋,不禁佩服朱国祥的经营能力。

    他每次来大明村,都会发现新变化。

    上一次过来,东边还全是荒草树木,如今却多出几十处茅屋。茅屋附近的荒地,也都已开垦出来,虽然暂时只能种豆养地,但三五年后必定变成良田。

    白崇文对此难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