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到了清朝,都有无数文人雅士,千里迢迢跑来筼筜谷探访。清朝还有一个痴人,到了文家坪之后,发现这里没有竹子,坚称自己找错了地方,在洋州足足转悠两年多。

    众人聊了一番,朱国祥说起正事:“官家赐我一些田亩,并未指定哪个地方。此地多竹,我欲建造纸坊制作竹纸。筼筜谷乃笑笑先生所爱,自是不能夺之,附近哪里还有靠河的大片竹林?”

    文务光侧身一指:“西北数里外,山谷中多有竹木,也都是筼筜竹。”

    筼筜竹就是粉单竹,成熟株有5到10米高,最高者甚至能达到18米。

    文小妹说:“竹纸脆而易破,且不利书写,先生何不造皮纸?”

    朱国祥说道:“我在东京,得到竹纸制作工艺。虽有许多缺陷,但可以慢慢改进。二百年前,皮纸也不堪用,如今已流行天下。南方多竹,若能改进竹纸,必可让纸价大降,万千士子皆可受益也。”

    造福万千士子,当然都是扯淡。

    除了建设第二基地,顺便赚钱之外,朱国祥还想降低纸价以后,每天能够用纸擦屁股。

    北宋有两种纸很便宜,一是火纸,二是竹纸。

    但这两样纸太脆,稍不注意就捅破了,须得继续改进才行。

    文小妹却听得来了兴趣:“先生可有把握?”

    朱国祥说:“却比不得笑笑先生,我胸中没有成竹,只能试着做一做。”

    “小妹敬先生一杯,预祝先生造纸成功。”文小妹举杯道。

    朱国祥也举起酒盏:“借妹子吉言。”

    文小妹又说:“先生的农书和算经,小妹皆已拜读,于算术一道,还有些疑惑想要请教。”

    朱国祥道:“请教不敢当,共同讨论便是。”

    文小妹还真就问起了数学,旁人都插不上嘴,只有赵逢吉能凑热闹。

    中午饱餐一顿,饭后前去游览筼筜谷,朱国祥也算隔着时空与苏轼、苏辙、文同神交。

    在那山谷竹林当中,苏轼、文同当年搭的野灶还在。虽日晒雨淋毁了无数次,但文家人总会重新搭建起来,竹笋生发时节便来谷中吃笋。

    当晚在文家借宿,翌日前往西北边考察地址。

    清晨出发之时,文小妹拿来一副画作:“小妹拙作,还请先生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