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的反应就平静多了,一笑置之,至于他的心里怎么想,谁知道呢。

    刘备也不敢问,但是公孙瓒看到袁绍就忍不住发笑。再笑,整个盟军就都变成笑话了。

    ……

    整个扬州都在忙碌,将士忙着守卫领土,学子忙着筹备考试。

    官府什么都忙。

    “孔明,你当真不参加科举吗?别看你年纪小,只要先生推举,还是有机会的。”徐庶道。

    “不不,藏拙懂吗?”诸葛亮笑道,似乎一点也不在乎。

    现在的他,仍然是一名十三岁的少年人,所以打算跟在先生司马徽身边再学习几年。

    十几岁为官,太惊世骇俗了。

    而且司马徽分析过,诸葛亮参加科举名列前茅的机会很小。并不是他没有才华,而是科举初立,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人名次太高,会导致科举没有公信力。就算刘可不拘一格提拔英才,也会考虑到这个方面。

    所以,诸葛亮会中举,但是名次不可能太高。心高气傲的他,怎么可能接受,干脆沉淀几年,等科举稳定。

    当然,学习才是主要的。

    不论徐庶怎么说,诸葛亮都不答应,只好作罢。

    徐庶弃武从文以来,苦读儒家经典,如今已有所成,所以他不会退缩,也不能再等下去了。

    扬州危机,他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太令人抓狂了。所以,他一定要为官!

    “元直,何必拉上孔明?你我二人拿下状元与榜眼,岂不是人间快事?”

    说话的是一名儒学生,名唤崔州平,是徐庶和诸葛亮的好朋友。

    “让给你们,我才不稀罕!”诸葛亮冷哼一声道,在场他年纪最小,却老气横秋。

    “不稀罕?好歹我们是第一届科举出来的人,你见到我们,要叫一声前辈才是。”崔州平打趣道。

    “那你要加油了,别到时候两三年了还能在考场上遇见你。”诸葛亮讽刺道。

    “两三年?恐怕我早就是考官了。”崔州平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