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是一位文学大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博,出之鲁国孔家,也就是孔子的后人。

    在孔融四岁的时候,就发生了一件感人的故事,那就是他乖巧地把大梨让给了兄长,传为美谈。

    “主公,请您三思!”王子法拱手道。

    “让东阳侯继承青州刺史之位,不更好吗?东阳侯有能力保护青州百姓,而扬州治下清明,东阳侯功不可没,青州也有可能发展成为像扬州那样富裕的大州。”孔融道。

    “主公,一州刺史的禅让,绝非小事,更何况,青州百姓也不能没有您啊。”王子法情深意切地道。“只要青州百姓过得好,其他都是小事情。”孔融道。

    “主公仁义,只不过曾经的徐州刺史陶谦也禅让过,可惜东阳侯没有接受。”王修道。

    “陶谦此人性格优柔寡断,如果他能够坚定禅让的决心,徐州也不会让遭逢大难。”孔融道他之所以没有评价刘备,是因为刘备和他也有交情。

    当初北海被黄巾包围,孔融向平原相刘备借兵,这才击败了黄巾。两人结下深厚的情义,后来刘备上表朝廷,孔融这才由北海相升任青州刺史。

    王子法见孔融心意已决,也没有再说什么,毕竟东阳侯的实力有目共睹。青州在东阳侯的治下,肯定会变得更好。

    只是人都是有私心的。

    孔融这样的老好人,真的不多了,上一个是陶谦,只不过结局并不好。

    于是,孔融再次拜访了刘可,第三次邀请刘可担任青州刺史。

    “文举兄,此事我不能轻易答应。”刘可道。

    难道还需要提条件?东阳侯看起来文质彬彬的样子,怎么脸皮这么厚?

    王修忍不住吐槽,只不过他没有说出口。

    “东阳侯,这是为何啊?”孔融不解道。

    “这样吧,我与部下商议后,再给你答案。”刘可道。

    孔融无奈,只好告辞。

    “东阳侯这是怎么了?”王修不解道,如果说上表朝廷,曹操有理由不让东阳侯扩大势力,拒绝了此事。

    但是东阳侯本人没有必要拒绝啊?对于他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既然东阳侯说要商议,那么我们就等结果,到时候一定要问出个所以然来。”孔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