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家闹腾到第二日,晏景之都没能上衙,说是病了,实则是脸上被挠烂了。

    坊间顿时流言四起,提到晏家没多少人知道,可提到武元侯府世子夫人的娘家,这事儿顿时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包括晏家三子和晏姝,正经的嫡出兄妹四人的事也都被添枝加叶,栩栩如生的传扬开了,换亲的事更叫嚣尘上,有人认为是晏景之早就得到武元侯府要遭难的消息了,所以才会闹出来换亲的事。

    说什么的都有,如果不够热闹,还有人陆续给更多的消息。

    朝廷上更热闹,户部没有粮种,眼看春耕都动手了,没有粮种那可是真正动摇国本了,去年闹腾的厉害,就指望着开春种田能安抚民心了。

    郑丞相当朝上奏,京城只有一人手里有足够的粮种。

    承武帝问:“是何人?”

    他可是一国之君,别说在京城,就是整个大安国内,谁有粮种都是他的!

    郑丞相回道:“是武元侯府的世子夫人,这位的外祖家是江南大户,说是为了帮衬外孙女,送来了不少粮种,任由她贩卖获利。”

    承武帝狐疑,江南大户?他还真不知。

    不过这粮种在晏姝手里可就难办了,他就算是一国之君,也不能明抢!

    武元侯府现如今只有晏姝掌家,武元侯和世子在北望山,捷报频传,南望山是武元侯夫人护着太子亲征,这个时候下令让武元侯府交出来粮种?那简直会被世人笑掉大牙啊。

    “丞相觉得该怎么才能得到这些粮种,解燃眉之急呢?”承武帝问。

    郑丞相说:“皇上,自是买卖,如今外面有人卖粮种,价格极高。”

    “极高?”承武帝蹙眉。

    郑丞相点头:“一两银子一斤麦种,如此价格,百姓哪里能种的起田啊?伤农则伤国之根本啊。”

    承武帝脸色一下就阴沉下来了:“彻查!如此发国难财,必须严惩!”

    “当务之急,微臣以为可以让孔大人亲自登门去谈这笔买卖,朝廷出银子把粮种买下来,再由户部送达各处,以解燃眉之急。”郑丞相说。

    承武帝点了点头:“孔庆平,你去武元侯府,粮种必须要买回来,至于价格,让武元侯府掂量着办。”

    孔庆平接旨。

    晏姝见到孔庆平的时候,知道这位是真着急了,嘴上都起了燎泡,人也有了焦急之色。

    要说这位户部尚书,这几年是真不容易,没粮没钱还没粮种,关键是安抚百姓需要粮,边关战事也需要粮草和军饷,人也就不到五十岁,头发都花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