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上山打狍子(3/5)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这句话形容的是六七十年代的东北。
现在是1993年,东北的人口数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再加上东北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很多地方的野生动物已是锐减的严重。
距离把狍子列入保护动物,也只剩下不到六年的时间。
虽然长白山目前还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上山打猎这件事,也不是谁都能干的。
长白山上,树高近十米,林业茂盛,走入山林深处,更是遮天蔽日。
山上虽有狍子、獾子、野兔这些野味,但同样也生存着野猪、黑熊,甚至是吊睛东北虎这类的猛兽。
唐小玥刚想开口劝阻,却见对方已经穿鞋下炕。
“你放心,我就在下坡转一转,不走远。”
……
松江村位于长白山的西坡,是距离山脚下最近的村子,相距不到十里地。
赵东旭骑着辆破破烂烂的脚蹬子,越靠近山脚,气温越低,人烟罕至。
横亘的长白山山脉慢慢展露出来,树木开始变得密集,供人行走的小路也越来越窄。
风吹呼啸着吹过山岗,刮起一阵冒烟雪,给人凉丝丝的感觉。
赵东旭紧捏闸线,双脚趟地,这才在冰面上停住了车。
长白山的气候变化多端,早上才雾蒙蒙的下完雪,这会儿天空又变得晴朗无云。
望着眼前一片白茫茫的山林,赵东旭长呼了一口气,拿上车后座的斧头,还有专门在雪天用来运货的爬犁,他迈步朝山里走去。
雪山空灵,万籁俱寂。
积雪踩上去“嘎吱”作响,森林环绕的山谷中,只有赵东旭的脚步声回荡。
在他的印象里,大概是八十年代初,长白山也曾热闹过一阵子。
那时候讲究的是靠山吃山,村里面几乎家家都上山,男人打猎,女人采摘山珍野菜,虽然手头都拮据,但日子过的却并不差。
这句话形容的是六七十年代的东北。
现在是1993年,东北的人口数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再加上东北林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很多地方的野生动物已是锐减的严重。
距离把狍子列入保护动物,也只剩下不到六年的时间。
虽然长白山目前还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上山打猎这件事,也不是谁都能干的。
长白山上,树高近十米,林业茂盛,走入山林深处,更是遮天蔽日。
山上虽有狍子、獾子、野兔这些野味,但同样也生存着野猪、黑熊,甚至是吊睛东北虎这类的猛兽。
唐小玥刚想开口劝阻,却见对方已经穿鞋下炕。
“你放心,我就在下坡转一转,不走远。”
……
松江村位于长白山的西坡,是距离山脚下最近的村子,相距不到十里地。
赵东旭骑着辆破破烂烂的脚蹬子,越靠近山脚,气温越低,人烟罕至。
横亘的长白山山脉慢慢展露出来,树木开始变得密集,供人行走的小路也越来越窄。
风吹呼啸着吹过山岗,刮起一阵冒烟雪,给人凉丝丝的感觉。
赵东旭紧捏闸线,双脚趟地,这才在冰面上停住了车。
长白山的气候变化多端,早上才雾蒙蒙的下完雪,这会儿天空又变得晴朗无云。
望着眼前一片白茫茫的山林,赵东旭长呼了一口气,拿上车后座的斧头,还有专门在雪天用来运货的爬犁,他迈步朝山里走去。
雪山空灵,万籁俱寂。
积雪踩上去“嘎吱”作响,森林环绕的山谷中,只有赵东旭的脚步声回荡。
在他的印象里,大概是八十年代初,长白山也曾热闹过一阵子。
那时候讲究的是靠山吃山,村里面几乎家家都上山,男人打猎,女人采摘山珍野菜,虽然手头都拮据,但日子过的却并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