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丞相柳不凡,在一月的大朝会之后就闭门不出。虽然依旧有着丞相头衔,但已然不管任何事,一心修身养性。

    而右丞相王山,以大病初愈为由,向皇帝提出他做不了那么多事,需要陛下担待。对下面的官吏,属于放权状态。

    这种格局,直接造成了皇帝书案上的奏章,飞速地堆了起来。

    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很明显,想给皇帝施压。

    丞相作为官员与皇帝之间的桥梁,具有很大一部分秘书的属性。只有经过他的筛选,皇帝才不会事必躬亲。如果每件事都去管,早晚会累死。

    由于皇帝主抓军权,并没有心腹可以胜任这一职位,即便换人也还是属于敌方阵营,还不如就这么僵着。

    一方拿乔,一方看戏。这种局面下,翰林院的那些个翰林,现在真是天天骂娘。

    皇帝听取了韩铭的意见,把这些在翰林院养老,清闲的不像话的人,全都拉出来干活了。

    你说你要修书?那这不是正好吗,多接触接触政事,吸收点先进经验,事半功倍。

    那些新晋的翰林,是皇帝拉拢的主要目标。他们刚考过科举,派系还没那么明显,各个都是七品左右的小官,还不足以引起文官集团的重视。

    这个时候,他们依旧还有着读书人的抱负,能分清世界的黑白,一听到皇帝召唤,立刻就来了。

    经过几个月的观望,翰林们也大概看清了朝中的局势,无非就是三选一。站皇帝,抱团,或者中立。

    选择中立,基本上升官无望,除非业绩高的出奇。站官员,前一阵他们有点吓到了。

    现在皇帝都表态了,只要不想在翰林院摸鱼的,全都卯足了劲,想好好表现表现。

    头几天,他们确实很敬业,也很兴奋。看着一本本关乎天下大事的折子,从自己手中过完一遍,在呈给皇帝,那种成就感足足的。

    很多时候,皇帝只是翻了翻自己的建议,就直接在下面盖章,更是把他们兴奋的睡不着。

    这些个菜鸟,每天忙到头昏脑胀,唯一放松的方式,就是对比谁被打回来的奏章少,谁被直接盖章的多。

    然而,再好的干劲,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被磨灭。

    一上班就是每人一摞折子,不干完不准下班,还不能敷衍了事。上一个想偷懒的老油条,直接被皇帝抓了个现行,连审判都没有,就被扒光了衣服,绑在门口罚站。

    大冷的天啊,虽说没有下雪,可这需要穿厚袍御寒的时节,光着膀子被人瞻仰,这身体心里双重打击,谁受得了。

    距离那件事到现在,已经一个来月了,那位可怜的老兄,至今卧床不起,大概率要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