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事关重大,而王直之前也是吏部尚书,如果让王直管吏部,王直的实力就大增了,这是杨溥所部想看到的。

    杨溥资格老,他一开口,朱祁镇也没有不答应的。

    王直,曹鼐,马愉三人还剩下,户部,工部,刑部。

    朱祁镇亲点道:“那么王直就担任户部,曹鼐担任工部,马愉担任刑部吧。”

    杨士奇说道:“陛下英明。”

    杨士奇这一句话,也不全是拍马屁。

    因为朱祁镇的处置也是恰当好处。

    户部掌握天下财权,是剩下这三个部之中,权力最大的,王直资格老,而且之前杨溥夺了吏部,也稍稍吃亏,自然要给予补偿。

    至于工部,寻常时节的工部,是六部之中权力最小的。

    但是这是什么时候,北京城中在大兴土木,整个北直隶都在劳师动众。征伐的民夫已经有几十万人之多了。

    这个时候工部的权力之大,几乎不减吏部与户部了。

    而且曹鼐也是河北人。

    这是在建设他的家乡,曹鼐只会比寻常人更上心。

    至于马愉也没有经历地方,不过听杨士奇的描述,却也是一位君子,他在刑部之上,想来很多冤家错案就能减少了。

    这也算是得人而用。

    朱祁镇也在奏折流程之上进行了一些修改。

    之前内阁的处理流程,其实就是天下所有的奏折都发到通政司,通政司发往司礼监,司礼监转给皇帝,皇帝看过之后,发到内阁,内阁将皇帝的旨意形成具体的文书,或者对皇帝没有旨意的奏折,进行批阅,贴黄附在奏折上,然后转给皇帝批阅。

    皇帝批准之后,再次形成文书,用印,就是圣旨下发。

    但是皇帝不可能将这么多奏折都处理了,所以很多从司礼监到内阁的奏折,皇帝是没有看过的。只是在司礼监过了一手。就来到内阁,而内阁贴黄之后,再还给司礼监,皇帝才看。

    朱祁镇很多时候都看着后者。

    唯独内阁有单独上奏的权力,不通过通政司,直接向皇帝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