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军中尚有五万虽然是鱼腩军队,但也是军队。

    这样守城,守上几年都不成问题,但是瓦刺真可能在北京城下待上一年吗?

    大明战争潜力是瓦刺不敢想象的。

    朱祁镇觉得这样做,虽然冒险,但是这个低的兜着住。

    唯一让他感觉有些棘手的事情,不是别的,就是财政压力。

    而今出关的将士,有超过十万人阵亡,这是一笔极大的开支。更不要说,上一仗大败,接下来又要打一仗。

    耗费更是飞了一般的向上涨。

    朱祁镇一想起这一点,就有一点不敢见周忱。

    周忱是理财能臣,但是他并不是提款机。

    周忱已经很努力的在现在的财政基础之上,努力榨出油水出来。但是

    明军开支的增长速度,是一个让周忱绝望的数字。

    朱祁镇与周忱有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不管怎么样,都不能加税。

    朱祁镇是因为明朝因为加税而亡,所以他印象深刻,所以,竭力避免。宁可从其他办法,捞钱也不能加税。

    至于周忱对底层百姓更加了解,他更清楚,有些税负不写在朝廷税书之中,但是他却是存在的,这就是所谓的苛捐杂税。

    总体来说,大明这几年朱祁镇继承太皇太后休养生息的政策之下,有所作为,但是本质上很多事情都是在扰民。

    所以,底层百姓的负担已经很重了,一遇灾年,又是流民遍地,而福建,江西,动则匪患,其实不就是这两个地方,在元末受到的打击不大,所以人口密度最大。人口多了土地兼并也是最维持激烈。

    这样的情况下,任何加税,有些地方是能够承受的,有些地方是不能够承受的。会打破地方的平衡。

    而且官吏层层伸手,朝廷收上一两,下面官员能贪三百文。这还是比较清廉的,在清代官府收一两,加耗最少在五钱以上,甚至有的地方,加耗比正税还多。加耗自然是被各地官员给平分了。

    所以周忱推行的很多财政改革,都没有在田税上下刀,是田税没有提升的潜力吗?不,田税乃是汉人王朝几千年的正税,如果清理一遍,收入决计不仅仅是二千三百万石粮食,翻一倍都未必不能。

    只是这里面的水太深了。连整顿盐税,都要先杀个人头滚滚,如果要整顿田税,又是一个怎么样的摸样?

    所以,周忱数次劝谏过朱祁镇,在田税之上,不要轻易改动祖宗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