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里就可得知,哪怕是系统也很有可能不知道人造虫洞的原理,但是它却可以知道只要这样干,然后再那样干就可以干出虫洞……

    陈神也不知道这种违背逻辑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

    只能把这一切归结于量子力学。

    点开详情,可以看到系统现在还在跟真空岩石重聚变技术硬杠。

    这项技术是整个行星发动机项目核心中的核心。

    以硅元素为聚变原料,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也就是所有的重聚变了。

    与之相对应的轻核聚变则一般指现在人类常提起的氢的同位素氘和氚。

    “重核聚变技术居然这么复杂吗?占据了整个项目五分之一的空间!”

    陈神又是一阵吃惊,摸着下巴想了一会才释然。

    “硅元素聚变的确没那么容易。”

    从理论上来说,只要是比铁元素轻的元素都可以通过核聚变获得。

    在宇宙中数不清的恒星,每一个都是一间巨大的元素加工厂,时刻都在通过核聚变反应生成各种不同的元素。

    如果是质量足够庞大的恒星,可以从初期的氢元素聚变生成氦元素,再一路聚变向上,生成碳、氧等元素,最后甚至可以一路生成到铁元素。

    而硅元素正是恒星生成铁元素之前的最后一道大关。

    只要恒星的温度可以高到把硅元素点燃聚变,就可以进行最后的核聚变,把最核心的聚变反应区内无数的硅元素聚变成铁,同时也把自己的内核逐渐变成一个大铁球。

    而到了铁元素之后,由于聚变所需要的能量比起聚变反应输出的能量还要多,完全是亏本生意。

    所以一般到了这个时候,恒星的核聚变就会停止。

    只有部分质量足够巨大,引力也同样强大的恒星,在这个时候会因为核聚变反应形成的对外的辐射压减弱,从而导致恒星外层未参与核聚变的物质失去支撑。

    平时恒星外层的物质都是在核聚变产生的辐射压之下,才可以抵挡内核的巨大引力,只不过随着聚变物质的减少,聚变反应的减弱,外层物质被引力捕获是必然的结局。

    这些物质在引力的作用下以极高的速度向着恒星内核飞去,形成引力坍缩现象,恒星外层物质直接轰击中心的铁核。

    当这个撞击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可以把铁元素聚变亏损的那部分弥补过来后,即引力势能转化成热能之后可以把铁元素聚变所需要的温度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