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恒星内核的铁元素才可以继续聚变,生成更重的,如金银一类的元素。

    同时,恒星外层物质接触内核之后,产生的剧烈反应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会让更外层的物质被大量喷发到宇宙中,这就是俗称的超新星爆发。

    由铁核而引起的超新星爆发,在爆发之后剩下的内核就是中子星以及黑洞这种鼎鼎大名的存在……

    四舍五入一下,硅元素聚变作为铁核的前提,勉强也可以算作是超新星爆发的守门员了。

    所以论起技术难度和技术要求不一定就比人造虫洞差到哪里去。

    这段时间,陈神一直都有忙中偷闲,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之余学习一些核领域,特别是与核聚变相关的知识。

    尽管在重核聚变面前肯定不够看,但至少打好了基础。

    陈神打开技术详情仔细起来,不时还在纸张上随手做着笔记。

    系统所推演的硅元素聚变关键在于廉价的点火方式,这一部分由电影中曾经出现过的火石来担任。

    只要把这个人造的大“石头”放入启动装置中,它就可以在启动的刹那,产生足以发生重聚变的温度,就像一个打火机,推动聚变反应的进行。

    火石启动时的高温会把它自身也一起熔毁,所以每一个火石都只能使用一次。

    当发动机的聚变反应停止之后,只能重新再找一个新的火石来给聚变反应点火。

    除此之外,就是那一条长长的高温等离子体约束路径。

    以足够廉价的方式启动重核聚变之后,只要把等离子体约束够一定的路径,产生的能量覆盖掉启动的能量之后,这些难以约束的等离子体就可以当成炮弹发射出去了。

    这里面等离子体约束路径的长短是至关重要的。

    按照系统给出来的数据,行星发动机的直径一般有33公里和10公里两个尺寸,等离子体的约束路径就在这几百平方公里的面积中上下迂回盘旋。

    陈神本来是想算一下参数,看看能不能把发动机的功率和尺寸缩小的,毕竟那么巨大的发动机,想要建设起来实在困难。

    但是看着看着,他突然就想到了一个问题。

    “既然火石可以制造推动重核聚变的反应,那它为什么不可以用来推动轻核聚变的产生?”

    这一个思路就像一道闪电,从陈神的脑海传到他的全身,以至于他感觉自己的身体都有点发麻。

    为什么电影里不使用轻核聚变?